「三十而立」or「三十而慄」,寫下了人生感悟以及種種經歷,網路、科技、財經、閱讀、全球化趨勢,寫下這些文字的同時,也讓自己內省做為人生未來的指引... stupid77.com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數位時代,新的行銷時代來臨…

因 為成本效益的考慮,許多的企業越來越重視行銷所花的費用背後所帶來的效益,然而傳統不管是電視廣告或者是報章雜誌等大眾傳播媒體所能夠提供的,也只是說他 的受眾是屬於何種屬性的人口,大致會有多少人可能有機會看到這個廣告主所要傳達的訊息,但是實際的狀況是否如此,往往差強人意…

而也拜網路這種數位化環境的普及化,以及web2.0以來不斷的演進,在現今這個大家對於費用錙銖必較的年代,數位時代的這種行銷模式是乎有後來居上的趨勢,或許大家都還認為電視是最佳的行銷方式,但是電視廣告的費用畢竟不低,且目前還是無法得到一個廣告之後具體資料化的結果…

何況,這些傳統的行銷模式,受眾都是被迫接受的單向模式,即使他心不甘情不願也無法拒絕,而對於廣告主而言,並無法過濾受眾的屬性,只能灑大網的方式,往往花了大錢之後,真正抓到的用戶、消費者只是少數,而更多的是浪費,或者說是空炮彈,如果以實際帶進來的效益來算,那麼實際的成本相對的要高的多了…

但是這些問題在數位網路時代已經可以獲得改善…

先思考一下,一上網的時候,在網路世界中,如果不是直接輸入網址取得我們要需要的資訊,就是透過search engine以關鍵字來找尋所需的資訊,這是一個可以互動的空間,用戶有選擇他所需的服務或者資訊的權利,也可以創造屬於自己風格的內容或者空間,不論是以文字、圖片照片或者是影片的任何形式,當然用戶的這個行為,很多是受到網站提供者的獎勵制度所鼓舞的,用戶也不再只是來接受訊息,而如同是網站平臺的共同經營者,這革新了傳統單向式的思維,而是一個共同參與的世界…

很難想像網路上大多數的服務以及網路產品都是免費的,而為了讓網路世界的商業模式可以被創造出來,所以幾乎每一個具規模的網站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系統,這系統就是CRM,裏面除了紀錄用戶的基本訊息(如:性別、學歷、興趣…)之外,還用以紀錄用戶在網站上所做的每一個行為,同時還把這些用戶運用統計工作做了一些分類,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廣告主來共同分攤提供這個免費網路平臺所需的資金,並且從中獲利…

也因此,我們可以把所有的網站視為新媒體,一種新的數字行銷工具…

而這些新媒體,可以告訴你,根據你所需的廣告行銷需求,你應該把你想讓受眾知道的訊息精准的投放在哪些位置,在什麼時間點出現,以及是哪一個地區的受眾…等等,網路可以是無疆界的,也可以是窄而深的;而更重要的是,所有數位網路化行銷行為的最終效果都是可以被明確分析的,就是因為上述的CRM系統,甚至可以做到幾乎即時化(不過一般都是延遲十分鐘,或者一天之後看到效果),可以隨時查詢到目前正在投放的行銷廣告被閱讀收看的次數有多少,有多少真正的轉換成廣告主的用戶,或者花錢買了服務產品,就是所謂CPM(cost per image)、CPC(cost per click)、CPS(cost per sale)等概念…

此外,數位網路廣告更能被用戶接受的原因,還包含了這種行銷廣告更多時候是一種置入式的行銷,它可以多種方式存在,包含在search engine上面的關鍵字,一篇blog文章,一個在youtube上面的短片,一個簡單的flash互動遊戲,一個SNS網站上的互動遊戲,甚至是根據用戶需求隨選的影片,所以也稱之為「富媒體」…

這種數位化的趨勢也將藉由載體的演化,比如說隨著wifi的發展,進入到PSP、PDA、ipod等隨身攜帶的娛樂設備,或者是隨著3G的發展進入到每個人的手機中,影響幅遠無界…

只是很可惜,這些知識目前在教科書中是無法學習到的,而且必須在一定的市場規模之下才能成立,目前也幾乎都是年輕人的天下,其實與其說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行銷課題,不如說是網路時代以來所創造出來的新遊戲…

其實,這都只是這個數位時代所帶來的新知,屬於臺面上的事情,裏面還包含許多產業內的行業潛在規則(包含一些黑暗面),呵呵這是進階話題了,後續在針對這些做分析,不過沒有實際參予的話,可能說出來大家也會無法體會…

三十而慄_數位行銷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閱讀的未來會被internet取代?Google是否讓我們越變越傻?

三十而慄

經常聽到有人說「我個人也是很喜歡閱讀」,但是你每天或者每週花了多少時間,真正的打開一本書好好的把它讀過一遍呢?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文章,《Google是否讓我們越變越傻》,作者是《哈佛商業評論》的前任編輯卡爾,他想表達的是,隨著internet的長足發展,人類自古以來的閱讀模式已經慢慢的在改變,而人的思想也因此正在退化中,人類越變越傻,他說,「過去幾年來,我老有一種不祥之感,覺得有什麼人,或什麼東西,一直在我腦袋裡運作個不停,重繪我的‘腦電圖’,重寫我的‘大腦記憶體’。」 「我的思想倒沒跑掉—到目前為止我還能這麼說,但它正在改變。我不再用過去的方式來思考了。」…

如同他的描述,過去,閱讀一本書或一篇長文章時,總是輕而易舉的,腦袋就專注地跟著其中的敍述或論點一直深入的探索,可如今這似乎都不靈光,因為往往讀過了兩三頁,注意力就飄走了,或者是想跳躍式的閱讀,閱讀的那種情緒不見了,腦筋裡面思索著其他的事情…

簡單的說,閱讀創造知識的理論正逐漸被忽視,而大多數的人們只是在網路上取其所需,更多是一種很表面很膚淺的行為,而不是深度挖掘,把這些轉換成自己的知識,何況internet是開放性的,上面的誘惑太大了…

而這就是internet的影響,因為過去要在書堆裡花上好幾天做的研究,現在在網路上面,尤其是透過search engine只要輸入關鍵詞,幾分鐘就可以找到很多的相關資料,婉如一個多啦A夢的百寶箱一般,而且這個百寶箱一直都在長大當中;但也由於這個便利性,讓我們對網路產生了依賴,而忽略了所付出的代價,其一是養成我們容易有不勞而獲的心態,因為有網路,它可以幫我們搞定一切,然而,過去必須經過自己探索、專注的思考、再挖掘最後形成自己的思想,這個過程幾乎被取代掉,很多的學習或者工作,都變成了蜻蜓點水,輕輕的掠過,但是船過水無痕,人類的腦子裡面越來越空,因為internet已經替代了大腦最重要的思考功能…

卡爾的這篇文章七月份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之後,立即引起熱烈的迴響;因為在網路上面的文章,讓我們養成了破碎式的閱讀習慣,快速的瀏覽了大量簡短的文章,而且斷章取義,當反過來要你在去閱讀一本長篇作品時,你會發現,失去了耐心,也失去了閱讀下去的動力,甚至是一些長篇的blog文章,都很可能是看了前面的兩三行文字就作罷了…

就閱讀這件事而言,在網路時代來臨之前,第一次遭受到了電視的威脅,每個人每天一回到家幾乎就是把電視打開看看今天發生了什麼大事,然後繼續透過電視上所播放的電視劇、影片或者綜藝節目虛度時間,尤其是一些社會大事件或者某某明星為首的電視集出現的時候,收視率立即飆高,甚至到了一種非看不可的地步,根據調查,在美國每天每人看電視的時間超過了五小時五十分鐘,再次創造了一個紀錄,許多人由過去擁抱文學、書籍的愛好者投奔了電視,試想有多少人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而又有多少人看過改編後拍成的《天龍八部》等電視劇…

然而在internet的發展之下,電視對於人類的影響還有點小巫見大巫,尤其當現在連美國總統參選都需要透過internet乃至於SNS網站宣傳時,就可以想像到他的影響力;根據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的調查,美國人每天上網的時間已經遠超過看電視的時間,而不僅僅造成成年人減少閱讀,連青少年的閱讀時間與閱讀能力都同步下降,甚至已經影響了學習成績以及寫作水準,在她們調查15到24歲的青少年的閱讀時間,發現每天只花了七到十分鐘的時間閱讀而已…

Internet所帶來的潮流看起來是無法阻擋了,甚至將會越演越烈,我們也看到傳統的出版業者在這當中試圖做些改善,讓人們可以兼顧上網之便利以及吸收知識的需求性,只是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是善用人之所以為人的思考能力與智慧,否則可以想像,未來在人類的智慧的演化上也會變成一種「M型社會」,聰明的人越聰明,而愚笨的人越來越愚笨…

呵呵,學而時習之,不進則退…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WALL-E》機器人求愛記

三十而慄-時尚生活

《WALL-E》一部很值得深省的影片,美國已經上映了將近三個月了,在Pixar的精心打造之下,一個看是小巧可愛的機器人,打動了不少人心,也賺取不少熱淚…

應該說這是對人類破壞地球環境的一大諷刺,這個影片的主角Wall-E,他的名字取自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s – Earth,也就是地球垃圾清潔分裝員的縮寫,是在距今700年後出現的特殊繼器人,在這個年代地球被垃圾覆蓋,人類被迫遷移到太空船上居住,並且請一家叫Buynlarge公司清除地球的垃圾,待萬物更新時再飛回地球安居;Buynlarge公司把這種叫WALL-E的機器人大批送往地球撿垃圾,但WALL-E並不適合地球的環境,大批量的來也大批量的壞,最後只剩下一個機器人還在日復一日的按照程式收拾垃圾…

影片一開場,響起一首老舊旋律《Put on Your Sunday Clothes》,但卻只剩Wall-E孤單的在廢墟般的地球默默工作,一陣荒涼悲悽的感覺油然而生,他日復一日的辛勤工作,如同所有的上班族一般,每天準時上下班,而且好奇心很強的他,喜歡在垃圾堆之中尋寶,把許多好玩的東西帶回他每天休息的鐵皮貨櫃中;有時看似調皮,有時楚楚可憐,不過卻也只有打不死的蟑螂陪伴的他度過這樣寂寞的生活…

一直到有一天,人類派來了新型的機器人EVE,相對於"男"主角WALL-E是個充滿好奇心,可愛逗趣的機器人 "女"主角則是兇悍且死板任務機器人EVE,然而寂寞已久的WALL-E卻無可救藥的愛上她,面對這個「冰山美人」,WALL-E使出了渾身解數,只求能夠牽著EVE的手,影片在描述這個過程十分的詼諧有趣,不過最後EVE還是難逃被人類調回太空大本營的命運,而WALL-E展開了一場愛情大追求…

整部電影長達九十分鐘,但是實際的對話並不多,導演斯坦頓向記者解釋,他試圖在這部電影裏表達自己對電影大師卓別林的熱愛。一個卑微小人物獲得美人芳心是卓別林式的愛情故事。而該片的難度在於將一個反傳統的故事概念融入到一部傳統的電影當中…

除了小機器人的可愛模樣,以及對於愛情的純真態度之外,其實,這影片最發人深省的在於講述一個時空發展的背景,因為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讓大家必須被迫離開地球另尋生存之處,而在這個距今700年後的時代,因為科技的發展,大量的机器人以及科技的便利,也讓人類的一些身體機能有了新的演變,也或許是一種退化,變成如同一顆大肉球一般,因為不在需要過多的勞動,這也是影片另一個讓人省思的問題,而地球上,除了WALL-E之外,就剩下了所謂打不死的蟑螂而已…

其實除了這些之外,搞不好更多的是讓人思考,人類的本質,以及人類的終極追求到底是什麼;看著影片中WALL-E利用他那一雙空洞的眼睛仰望星空,這是何等虛無和與眾不同,真的是讓人感觸良深…

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從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到AIG

昨天看了一篇《華爾街日報》對於美國前景的報導,其中引述了一段採訪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經濟學家布魯斯•卡斯曼(Bruce Kasman)的談話,說到有別於以往他對於預測美國經濟的那種自信,在本週一時他表示,對於未來美國會有多麼的黯淡,只能說我們也不知道…

今天一早看新聞首先注意到的就是這些投資銀行的後續發展,包含來自英國的巴克萊(Barclays)已達成一項協議,同意收購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美國資本市場業務,而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和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正在針對為幫助美國國際集團(AIG)籌措700億至750億美元的貸款討論中,另外高盛公佈第三季的盈利(淨利潤)狀況,相較之前衰退了70%…

於此同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週二則宣佈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很顯然,有兩種情況預告,第一是最差的時間已經過去了,維持利率表示對未來有信心,第二是目前還在引爆的過程中,未來或許還有許多的未爆彈出現,而Fed選擇旁觀是希望利用市場價格供需機制來解決經濟問題;也或者兩個原因都有…

不知道Fed所打的算盤是否明確,或許他看穿了這根本是一場貪婪的財務槓桿遊戲,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只是冰山一角,而站在政府的立場,不能用納稅人的前來救濟,只能宣導讓同業來協助伸出援手,或許這也是Fed的藉口,而看在同業的眼中,連政府都不出手了,我們何必跳火坑呢?何況,有些投資銀行也自顧不暇,而他們也必須對自己的股東與投資人負責…

不過當AIG的事件越演越烈的同時,大家開始感受到這個雪球越滾越大,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畢竟還跟一般民眾沒有關係,受傷害的都是有錢人,可是AIG就不一樣了,畢竟是一個全球屬一屬二大的保險集團,在世界各地不知道有多少的保險戶,這如果出現什麼閃失的話,可不是個別事件了,而可能導致全球性擴及到每個個人的風暴,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原本觀望袖手旁觀的同業們開始有比較積極的動作,當然選在此時出手,對他們來說可以取得的價格也優惠多了…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偉大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發明,最後因為人性的貪婪,導致了這些過去令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國際巨型投資銀行遭受一波空前的破產危機,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都是美國赫赫有名的商學院MBA聚集的企業,這更加讓我們這些小小投資人之所警惕,過度的財務槓桿操作就如同賭博一般,可能一夕之間成為大富豪,更可能在一夕之間,飛灰煙滅…

而且更可怕的是,在這一場飛來橫禍之中,連美國的主管政府單位Fed與財政部也無法像以前一樣的掌控全局,只能選擇讓市場的價格與供需機制來收拾最後的殘局,對比過去的亞洲金融風暴,此次的金融危機更是驚濤駭浪,全球的投資市場參與人沒有一個可以置身事外…

三十而慄-財經投資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重慶山城遊記

三十而慄-旅行紀實

中國四個直轄市,你去過了幾個呢?呵呵,半夜從上海回到了成都,隔夜一大早就坐上前往重慶的班車,在這一天我完成了拜訪這四大直轄市的「進度」…

其實在成都三年,一直都很想到重慶去看看,就好像當年在德國漢堡的時候,第一周的週末放假就跑到柏林去了,同樣于漢堡與柏林之間的距離與車程,成都到重慶的距離為390公里左右,大約需要三個半小時左右…

而其實一直對於重慶有一種特別的感覺是因為從小,歷史課本中就告訴我們重慶是國民政府對日抗戰的最後防線,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在此留下了不少的歷史痕跡,姑且不論政治為題,但還是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存在…

重慶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有點擁擠,有點混亂,新舊大樓夾雜,跟我之前到巴西聖保羅的感覺類似,因為都是山城,大樓前面的一樓,可能在大樓的後面,一樓的位置可能是大樓的十樓以上,甚至在大樓的底下還有一個隧道,車子就在這裡面穿梭往來,而重慶也是嘉陵江匯流入長江的地點,重慶的市中心解放碑的位置剛好在這個匯流的地方…

我比較懷疑的是,為什麼重慶可以是一個直轄市,應該說只是為了平衡東西部發展的關係吧,但是對比成都,我認為重慶這個山城似乎腹地不大,又有嘉陵江、長江橫跨了這個城市,城區也被切成一塊一塊的,對於一初來乍到者,想要摸清楚重慶的交通不太容易,且發展的狀況也不如旁邊廣大平原上的成都,大概是因為重慶自國民政府以來,都是比較備受官方重視的城市吧…

到了重慶一下車,感覺好像來到一個菜市場,路邊都是賣雞賣肉的小販,天氣霧霧的,而想打個車前往解放碑的如家酒店似乎不太容易,最後就攔著路邊的摩托車,先往朝天門、洪崖洞去,朝天門是兩江匯流處,也是重慶港口,從這裡可以搭郵輪到三峽甚至延長江到上海去,而洪崖洞是一個嘉陵江岸邊,沿著山崖建立的一個旅遊城,一邊是嘉陵江岸邊,另一邊也就是11樓上的頂端就在解放碑附近,洪崖洞完全凸顯了重慶市的山城特色,唯一可惜的是建築內過於狹隘,而往上爬的通道太少了…

第一天因為走錯路,分別搭乘了以及長江鎖道,這鎖道有點破舊,一趟車費只要RMB1.5~2,鎖道不是為了觀光而建設的,好像說是當地居民往返兩江兩岸的重要交通工具,然後到了江北(長江)的洋人街以及南濱公園,原本我以為洋人街是一個歐風的步行街,結果才發現非常偏遠,是一個結合了世界各地特色建築以及食物的遊樂園,鎖定的遊客應該是當地人,所以外地遊客可以不去;至於南濱公園則是延長江沿岸所建設的公園,有許多重慶的特色餐館林立,在此吃晚餐然後在南濱走走很不錯,感覺你不是置身一個內陸城市,彷佛是在一個海邊遊覽…

第二天到了湖廣會館、渣滓洞、白公館、以及磁器口…

比較有意思的就是渣滓洞監獄遺址以及白公館,這都是當年國民政府對日抗戰遷移重慶後留下來的歷史紀錄,白公館附近就是當年老蔣在重慶的行館,同時後來國共戰爭時,渣滓洞監獄就是國民黨政府用來關押並刑求共產黨先進的地方,如同臺灣現在的綠島一般,監獄內可以看到當年國民黨的教條以及黨輝被書寫在牆上,牢房內還掛著老蔣(蔣介石)的玉照以及天下為公的標語,後來張學良也將蔣介石軟禁於此,而每一個帶團的導遊都會手口並用的形容當年的故事,「當年國民黨的獄卒用一根這麼長的狼牙棒,上面佈滿了這麼長的釘子,打著我門的先進皮開肉綻的」…

至於湖廣會館就是以裡面的禹王廟為主,因為重慶位於兩江匯流處,自古深受水災之苦;而磁器口則是一個老街道,走在裡面彷佛回到了清朝,當地最有名的就是陳麻花這個零食小吃,我認為這裡不錯,值得前往…

或許是我不喜歡這種狹小擁擠的地方,所以對於重慶這個城市,感覺到很彆扭,只是每個城市都會有值得一遊的價值,以及他自己的故事,這也是吸引著大家前去一看究竟的原因…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創業者,你知道如何跟VC投資商打交道嗎?

從以前在研究所的時候,就跟著指導老師研究venture capital創業投資(或稱風險投資,簡稱VC)商的相關領域,當時只是覺得VC這個行業真是不錯,一直在survey一些新的投資案,不管是新興的產業,或者是有潛力的創業團隊,當時想說畢業之後,我想要到VC去上班,甚至為了這個目標努力,最後我的畢業論文還獲得當年中華開發基金會的論文獎,只是計畫趕不上變化最後沒能進到VC

但是工作之後,還是一直都有跟VC打交道,最早是因為我們內部創業一個SAN(storage area network)的技術團隊,我們想要打這種非常昂貴的系統大幅度的cost down,我們已經掌握了一些key techonology,然而畢竟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投資案,而且SAN這種Fibre Channel的系統當時太新了,除了SunCompaqqlogic這些全球屬一屬二的企業之外,還沒有人有能力開發,因此最後還是慘痛的結束了這個starup,以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這個產業的訊息

而這幾年來,一直都在internet打滾,前前後後我們在自己的商業模式內做了很多的嘗試,最後找到了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案,也巧妙了避開了混亂的紅海市場,找到自己的一片小藍海,有了一點點的成績,而其中我們也陸陸續續跟一些VC打交道,除了初期的angel fund之外,我們也希望有VC的加入,除了獲得下一階段發展所需的設備投入以及行銷預算外,更重要的是VC所能創造的value-added

其實創業者的需求,VC非常的清楚,大多數創業者,首要的就是資金的取得,但是你知道VC的「需求」是什麼嗎?

尤其在第一輪接洽VC的過程中,很多情況,我們會看到一些都很不錯的case,但就是拿不到錢,為甚麼呢?當然前提是good idea加上good team,此外,更多的是價格談不攏創業團隊經常對於自己的價格看的比較高,但是在第一輪時,由於很多都是看的到潛力,但是需要有人(或錢)來推一把的公司,可能沒有錢,你就無法在玩下去,這種情況之下,VC是佔上風的,我認為創業團隊可以縮減資金的規模,先求有錢奠定一個基礎,因為在這個時候VC對於創業團隊的幫助,不僅是資金而已,還有更多的附加價值,比如說,幫你的團隊與項目做一個背書,或者是協助在管理層面的制度化,還有就是可以跟VC所投資其他的case來一個互補,甚至是增加客源

如果是較大較知名的VC,可能跟你議價的空間越大,因為此時創業團隊是弱勢需求方

何況,隨著景氣的波動,你當時的市場價值,是變動的,而不是固定的...

但是這種角色將會在第二輪,或者第三輪就會有改觀,盡你最大的努力拿出你的業績以及績效,其實在第一輪,資金進得少也好,因為不置於讓你一開始就釋出過多的股權,而第二輪開始,由於你的努力,你的case的價值提升了,加上第一輪時VC的背書,讓你在第二輪時,更容易被其他VC看上,也可以在新的估值(企業評價)下拿到更多的資金,而原本第一輪的VC如果位了繼續保有他原本的股權比例,也必須被迫的拿出更多的資金來跟投

如果發展的順利,到了第三輪獲得了更龐大的資金之後,你或許只會釋出總計40~50%左右的股權,而同時有夠多的資金讓你運作,成就一個更大的事業

似乎這個邏輯很簡單,所以有機會在跟VC協議股權價格的時候,適當的把遠光放遠點,同時讓VC能夠不僅僅發揮供應資金的角色,對於創業者或者投資方都是好事

然而,不只是這樣而已,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VC退場機制,我們思考一下facebookyoutube等這些網站企業,我認為這些公司說上市IPO不是很容易,因為商業模式的關係,她們可以創造很高會員數以及流量,而以此來計算他們應有的價值,然而這是想像空間,不是真正的make money…

此時,必須幫VC想好他們的退場機制,比如說你設定的目標是達到多少會員數以及流量時,將是由某某企業來把你併購,透過併購讓VC藉機獲利退場

呵呵,其實這是很好玩的事情,有時你認為IPO是你的目標,但是VC並不這麼認為,因為風光上市的同時,你是否有後續業績題材等,讓你不斷的成長,支撐股價,因為上市之VC後並不是能夠及時出脫持股,畢竟更多的情況是,我們看到了IPO之後的曇花一現,之後股價趨勢向下,讓VC只能停損出場,這也是除了上述議價之外,一個更為重要的議題了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三天三夜貼進上海商旅之行

三十而慄-旅行紀實

一直很想到上海去工作,因為上海將會是未來全球一個偉大的城市,如同紐約、倫敦一般,只是一直都沒有成行,其一是沒有認真是找過上海的工作,而或者也不是剛好那麼合適的機會,其二是在中國來說,上海不是internet的中心,而是北京,以往出差或者甚至設立新的辦公室,首選還是北京,而我們下一步很可能是到北京去

畢業出來工作後,陸陸續續到過上海應該超過了六次,幾乎每年都會去一次,只是每次都停留很短的時間,而且行程排的比較滿,頂多是到外灘黃浦江岸邊走走看看,或者抽個空到之前赫赫有名的襄陽市場採買一些物品,如此而已


這次的行程一樣很趕,三天三夜的時間,抵達上海之時已是晚上十點過,而回到成都的時候又是一個半夜

原本的計畫中的行程中,我並沒有在名單當中,只是有一天VC來訪,陪著老闆一起去用餐,幫忙點菜,用餐過程中,多說了一些目前internet業界瑣碎、八卦的一些事情,以及我對於未來整個internet發展的看法,老闆當下就說,來吧,跟我一起去一趟上海

到上海的目的不外乎是尋求VC進場的可能性,以及拜訪一些未來可能合作的同業,從早到晚排的滿滿的,跟當地兩家大的網站有約,也跟不少VCangel investerprivate Equity有約,目的是希望我們正在經營的網站能夠藉由資金的挹注飛奔的更快

雖說沒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好好的遊覽上海,但是每次短短的行程都讓我感受到上海的進步、繁榮、以及國際化的程度,上一趟到上海的時候,特別安排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到淮海中路去,我特定用走的,走到了南京路的步行街,當時覺得就算台北市東區信義新天地,也不過如此,而上海的時尚以及外國人聚集的數量甚至已經超越了台北

工作疲乏,或者是厭倦工作之虞,到這些地方走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這樣會讓人有打拼向上的動力

其實行程忙歸忙,每每前去拜訪其他公司,或者跟其他人談談,都會有不錯的收穫,或許不是實質上的資金或者人才支柱,但是經驗以及know-how的交流更是金錢買不到的,還記得三月份的時候到北京出差,一天拜訪了八家大家可以琅琅上口的internet公司,那趟行程下來,當晚飛回成都的班機上已經累的不成人行,但是卻得到了滿滿的經驗,以及其他網站不為人知的經營智慧

一直都很期待踏出去的每一步,把自己當成一塊海綿,在短短的時間內,把別人的經營智慧吸乾,呵呵,後續慢慢跟大家分享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當CEO…

這句話是阿里巴巴的董事長馬雲在CCTV贏在中國》這個節目上,對角逐風險投資資金的參賽創業者所做的評語,《贏在中國》是中國一個很知名的節目,每一期都會有許多有志於在中國創業的年輕人,包含外國人,上這個節目,把他們正在創業的項目做一個presentation,然後相互競爭,同時接受三位中國重量級的企業家以及風險投資(VC)interview,決定最後誰能夠拿到這筆創業基金


剛好有一個創業者,大學學的是會計學系,提出了一個設立一個專門解決企業財稅以及法律問題的網站,有點類似B2B的概念,而馬雲對他的評論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CEO,財務官當CEO有問題,財務官的職業是檢查,是控制,所以財務官當CEO會缺乏遠見,這方面我希望你能夠多走多看,也許對你幫助會更大一點。」

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就是首席財務官或稱財務長,而CEO則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就是首席執行官或稱執行長

在一般的企業(尤其中小企業)中也確實如此,財務長都是保守派的,看守著公司最重要的錢庫,能夠少花一分錢,他絕對不會多批一塊錢給你,甚至多數財務主管會覺得最好你來上班都不用領薪水,相信很多人在公司行號裡面上班,或多或少都受過財務單位的氣,覺得這些人怎麼如此的摳門,難道他們不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嗎?

這或許就是財務單位的宿命,也就註定了財務單位一直都是後勤角色,一同參與決策但是不能夠太強出頭的局面,畢竟不是執行單位,適度的提出一些建議,是財務單位的基本職責,但如果一家公司只顧著守成,那永遠不會進步,畢竟成功有時還要靠一點機運,還在CFO的字典裡面幾乎是不容許有風險的存在,甚至沒有這種魄力

所以馬雲才會認為「就怕CFOCEO」,因為一個CEO最重要的是開拓性,帶領著企業走向另一個高峰,而CFO這種該是保守、幕僚的角色,似乎很難具備這種條件,甚至沒有戰功,當了CEO不僅服不了眾,過去苛刻的印象,也給員工們一個陰影

不過我們看看國外的CEO出身的背景,尤其在全球Top500的企業中,居然有高達將近1/3的人擔任過CFO,令人摸不著頭緒

這只是一個表象,這些人中多數擔任CFO只是他們往CEO路上的一個過程,這些人或許是業務出身,或許是技術出身,而經過了CFO這關的歷練,只是為了讓他們能夠成為一個更稱職的CEO而已

但是仍然有些人一直是財務背景的CFO最後也變成了CEO,又是為何呢?

這也是CFO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因為除了其他的高階主管之外,CFO應該是老闆們(CEO)比較親信的幕僚,畢竟財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東西,通常不落外人,同時CFO也相對有數字概念,而且CFO經常跟著老闆一起參與董事會,並且在會上做年度財務報告,是以跟董事會的關係較密切,所以經常變成了CEO的代理人,甚至CEO一有狀況時,都必須臨時上火線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角色扮演的調適,CFO成為CEO,雖然看起來只是加上一,但其意義卻截然不同。當CFO當上CEO,必須從保守變成樂觀進取,必須讓原本的黑白對錯分明變成更有彈性,否則很難擔綱為一個稱職的CEO…

三十而慄_經營管理